1.種子帶毒率 主栽品種種子帶毒率高是大豆花葉病發生重的主要原因之一。種子帶毒率的高低與品種的感病性和不同生育期的氣象因素有關??共∑贩N種子帶毒率顯著低于感病品種。 在大豆感病生育期內,感病越早,種子帶毒率越高。大豆開花前發病的病株上的種子帶毒率高。 多數品種盛花期以后感病的病株的種子不再傳毒,但某些高感品種初莢期發病的病株仍有較低種傳率。播種的種子帶毒率高,出苗后的早期病株多,毒源就多,后期田間病害發生也較重。

3.氣象因素 氣象因素不僅影響幼苗的發病率及蠟蟲的發生和遷飛,還影響病害潛育期的長短、癥狀的表現及褐斑粒的形成,其中溫度的影響最大。發生花葉病的適溫為20?30°C,超過30°C時病害隱癥,在30°C以下,溫度越低,潛育期越長。如在29. 5°C時,潛育期僅為4d, 24°C時為6d, 18. 5°C時為14d。褐斑粒的形成與結莢初期的溫度密切相關,溫度越低,褐斑粒形成越多,超過30°C時則不能形成褐斑粒。
4.品種抗病性 大豆品種對花葉病毒的抗性包括抗病毒侵染(發生率低)、抗病毒增殖(嚴 重度低)、抗斑駁(不產生斑駁或斑駁率低)、抗種傳(不種傳或種傳率低)、抗弱蟲(螃蟲不取食或在植株上的著落頻率低)等多種抗性類型。品種間抗病性差異明顯,多數地方品種感病,有的品種種子帶毒率高達100%。新選育的改良品種相對較抗病。長期種植同一抗病品種會引起病毒株系變化,造成品種抗病性降低或喪失抗病性。病毒株系不同有時會導致癥狀上的變化。